关于全区农村中小学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教科委
农村中小学发展是全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为进一步了解全区农村中小学(大足、龙水、双桥城区以外的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水平,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与均衡,3月,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继刚、副巡视员叶贵才及人大教科委全体同志组成调查组,分别到各镇及所属初中、中心小学、地名小学、村小通过填报调查表、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区共有公办法人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112所,其中除龙岗、棠香、龙水、双桥城区外,初中有15所、小学51所。共有初中学生27057人、小学生57014人(其中农村学校初中生11210人、小学生30200人)。共有公办在职教职工7491人,其中,农村学校教职工3980人,专任教师3896人,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的68.65%。2012年,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小学达到100%和99.9%,初中达到99.7%和98.6%,除城区 (龙岗、棠香、龙水、双桥)学校外的义务教育学校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小学也达到100%和98.7%,初中达到98.9%和98.1%,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一)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近些年来,区委、区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坚持把教育纳入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较好改善。三年中(2010年、2011年、2012年)教育经费总投入分别为55494.1万元、73876.1万元、133373.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04%、33.12%、80.54%;财政预算内投入分别为42709.1万元、59215.9万元、111256.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4%、38.65%、87.88%;区本级财政预算内投入分别为25483.8万元、41301.8万元、80651.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8%、62.07%、95.27%。目前,农村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初中达到33平方米,中心小学达到24平方米,村小达到6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初中15平方米,中心小学6.5平方米,村小11.5平方米;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初中达到9.4平方米,中心小学达到11.7平方米,村小达到20平方米,均超出国家规定标准。
(二)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近三年,全区累计将86.67%的义务教育学校实验室达到基本配备标准;86.67%的义务教育学校图书、黑板、课桌凳达到基本配备标准;86%的义务教育学校音体美卫劳科六大功能室达到基本配备标准,极大的改变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农村孩子基本能够享受城里孩子一样的学习环境。2010年,全区投入资金482万元,共完成44间“六大功能室”建设,24间理科实验室及仪器配备;购置图书81968册,使26所农村中小学校图书配备达到标准(小学生均15册、初中生均25册);完成24所中小学钢制图书架、阅览桌椅的标准化配备;购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97套,使10所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达标。2011年,总投入资金898.66万元,完成119间“六大功能室”建设,34间理科实验室及仪器配备,购置图书94300册,使16所学校图书配备达到标准;购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107套,使16所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达标。启动“特色村小”项目建设,投入资金190.5万元完成28所村小教育信息化、仪器、图书、图书架阅览桌凳等设备配备。2012年,总投入资金1393.55万元,完成186间“六大功能室”建设;52间理科实验室及仪器配备;购置图书174100册,使16所学校图书配备达到标准;购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130套,使10所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达标;购置钢制图书架212个,购置阅览室桌椅312套。
二是切实保障农村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按照免试划片就近入学的原则,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保障责任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2011-2012年度,全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了100%、98.7%,农村镇、村小学低中年级就学单程基本在2.5公里以内,高年级在5公里以内。初中学生入学相对集中,学校实现了寄宿制,满足了学生的寄宿愿望。
三是利用城乡学?!傲煅愎こ獭狈⒄够?,推动农村学校管理上台阶。24所初中、42所小学开展结对共建,充分利用优质学校在学校管理、师资力量、教学研究、教学质量、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带动一些相对薄弱农村学校发展,实现学校双方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整体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领雁工程”得到了市教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召开的 “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暨领雁工程现场推进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发言。
四是突出村小建设重点。2011至2012年,投入经费326.4万元建设特色村小30个。实行“支教走教轮教制度、薄弱学科统一排课制度、村小教师“借案”上课、薄弱学科复式教学”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动了村小学生由“有学上”向“上好学”的根本转变,让3000余名农村村小学生享受到中心校同质教育。
(三)农村教师素质得以提升
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2010年以来,补充义务教育阶段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150余人;转岗培训300余人,定岗置换80余人,有力促进了教师学科结构不断优化,职称结构更加合理,年龄结构不断改善。
一是不断创新培训机制,增强教师培训成效。全区现有区级骨干教师500余人,市级骨干教师103人,2010年以来参加国家、重庆市各种教学技能比武和基本功大赛,教师获国家级奖2人次,市级一等奖16人次,二三等奖38人次。
二是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教师现代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全面落实绩效工资政策,进一步完善了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提高了广大教师待遇;2010年以来,每年为农村学校投放中学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指标30余个,农村学校投放100余个,农村学校大部分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评上了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三是不断健全交流制度,促进城乡教师水平逐步均衡。2010年考试调动教师70人,调整交流干部50余人,2012年考试调动及城乡交流教师310人,调整交流干部70余人。安排教师支教跟岗学习,2010年以来,安排城镇学校教师300余人支教农村边远学校,选派干部80余人到边远学校挂职锻炼,遴选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120余人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安排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支教农村学校,2010年以来,组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教研员300余人次到农村边远学校上公开课、示范课。农村学校教师参加重庆市优质课大赛、教学技能比武活动的获奖人次占了全区教师的40.5%,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测查合格率分别提高了4.8%、5.5%,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四)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提高
一是健全“减负提质”机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制定实施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的指导意见,专项督查“减负提质”十项规定执行情况,规范并从严控制教辅资料。二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着“以变革教学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课堂能力为重点,以达成‘一流的课堂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水平、一流的教育质量 ’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着力实施《大足区“互动式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以指导教师改革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最终实现育人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大足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三是加强特色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足全区实际,不断挖掘自身在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创办各类特色学校。如石刻艺术教育、大课间活动、科普教育、书画校园、火烧龙文化、鲤鱼灯舞文化等地方特色,繁荣并传承了地方文化,促进了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学校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己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与城区中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学校生源较少经费有限,素质教育必须的“六大功能室” 配备不齐,部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室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贫乏,课桌凳相对老旧,部分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缺乏资金不能及时购置。如:季家镇小学(寄宿制学校,200多寄宿生,60%的学生住校),现有教学楼为“两基”“普实”时所建,教室外墙、门窗、地板破旧,学生宿舍、厕所等生活用房较差,极易滋生和诱发疾病,学?;疃〉孛挥型耆不?,无塑胶运动场,功能室严重不足,学校条件设施较差。
(二)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城乡中小学发展水平的差异,很多优秀年轻教师不愿意去那些偏远的农村中小学任教,他们宁可不要那点微薄的边远补助,也希望进城区工作,这不仅因为城里的工作环境舒适,也受到城里晋升机会多、离家近以及福利较好等多种因素影响。如此一来,本就因教学环境差、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又由于教师质量的问题,落后城里中小学一大截,这使得学生质量也因城乡差异导致差距进一步扩大。
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老化。特别是小学教师严重不足,近些年所招教师基本布局在高中、初中或城区小学,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源于“民转公”、“代转公”及其他非师范专业,年龄较大且结构不合理,音、体、美、英、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现代化教育与教师素质的要求相矛盾,与城区学校相比,部分城区学校教师超编,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导致一些教育资源浪费,农村中小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领域较为狭窄。二是优秀年轻的老师考调或借用涌入城区,城乡中小学教师薪酬差异仍然较大,农村优秀年轻教师留不住,农村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如:季家镇小学去年调走教师9人,没有一名进入,近三年还将有9人退休。铁山中学、铁山小学、宝山小学近三年调出16人、退休8人、新增仅4人。拾万镇小学去年调走和退休的教师共11人,龙石镇小学去年调走教师4人,辞职1人,均未新增教师。调研中还发现,农村小学低年级生源逐年递增,教师逐年减少且年龄不断增长,每个教师的课程量较大,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较少,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强。
(三)经费仍然不足
一是农村中小学虽实施了“两免一补”、“学习营养促进工程”等惠民政策,但因为生均经费包括所有公用经费且相对较少,农村学校也无其他经费来源,加之寄宿制学校现不收费,水电费等其他支出增加更多,所拨经费只能维持学校基本运转且部分学校运转困难。二是个别学校负债严重,无偿债资金来源,导致工程时间拉长或信访纠纷不断,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截止目前全区普通初中债务3758.37万元,小学债务439.94万元。三是因经费等多种原因,撤销双桥区和大足县,设立大足区后,两地学校公用经费和教育民生工程执行的范围、对象和标准仍不统一。
(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学校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少的百分之二、三十,多的达百分之八、九十,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心理教育、学业成绩、安全保障等问题显得尤为严峻。同时,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等政策原因,子女外出读书的人员增多,初中学校生源缩减。调查中了解,农村初中近几年生源减少,有的学校由原来的上千名学生下降为四五百名,这种情况可能还要低迷3年左右,而农村小学生源己开始出现了骤升的现象。
三、几点建议
近几年来,区委区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全区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好发展。但由于我区农村中小学分布较散,点多面广,农村中小学发展仍然较为薄弱。如何更好的逐步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是关键,我们认为硬件上取决于国家的投入力度和地区经济实力,软件上主要通过师资的科学灵活调动,建立机制、多形式的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有同等权利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没有师资就谈不上教育教学,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政府及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向农村(特别是薄弱边远地区)中小学倾斜,逐步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逐步完善农村学校教学设备及教职工宿舍,使他们有一个相对良好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评优、评先、晋级、职称等方面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倾斜,逐步提高农村教师补贴政策,尽量提升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适时调整教师考调政策,严格规范教师借用,特别是缺编的学校或学科紧缺的学校,坚持长期的、定期的让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偏远地区交流,建立全区教师人才流动机制,让这些好的教师、好的资源更多的辐射到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加强农村教师招聘引进工作,建立本地优先的用人机制,对招收的新教师,特别是对于那些土生土长且乐于为家乡教育事业作贡献的人员建议优先录用,保证农村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和不断扩充?!敖淌υ诰哂兴璧闹逗图寄堋⒏鋈怂刂?、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教育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加完善,更好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加大农村学校财政投入
加大农村学校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积极争取社会、民间等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多向农村地区特别是薄弱、偏远地区倾斜,配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改造好学校危房、教学用房、学生宿舍等,使农村办学条件不断提高,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全力打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特别是辐射范围较大的学校。加强调查研究和宣传解释,低水平的农村小学逐渐向优质的中心小学靠拢,农村村小学生少,教师缺乏,基础设施条件差的薄弱偏远村小逐步消除,优化整合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化的农村寄宿制中心学校,解决农村学校上好学、入学难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更好的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也是符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一统三化”的要求。同时,主管部门及各学校要制定相应措施,做好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安排膳食,确保孩子们在学校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健康茁壮的成长。调查中了解,目前,部分村小学生20多人,有的班级只有几个学生,无法对其进行师资、基础设施等强有力的素质教育,建设寄宿制学校既能解决他们受教育问题又能解决上学远的问题。又如:季家镇小学428名学生中268名为寄宿生,百分之六十多的学生寄宿,但学校寄宿条件差,像这样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应在资金、住宿管理人员等政策方面加以倾斜,加强其建设,让外出打工的父母们更放心,让孩子们生活得更舒心。
(四)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护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于他们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各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在学习教育上、日常生活上、心理素质上、思想品德上的管理和教育,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教师责任制,关心留守儿童的所思所想所学,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